中文 | English 我要入会 联系我们

科技信息

首页 > 科技信息 > 科技信息

2月28日《自然》杂志精选

发布日期:2008年03月11日


 

封面故事:疟疾研究特刊
 
在经过多年经费匮乏之后,盖茨基金会和其他机构所作的努力使人们再次加强了疟疾防治工作。目前,疟疾在非洲仍然是一种主要的致命疾病。本期Nature对这项工作的前景进行了分析。目前仍然没有治疗疟疾的疫苗。Declan Butler解释了其中的原因,并报告了在开发疫苗方面所做的工作。赞比亚是受疟疾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该国在2005年执行了一项计划,试图在3年内将疟疾发病率降低75%,该计划的结果是令人失望的。但令人欣慰的是,随着相关知识的传播,这一战役最终将会取得胜利。Michael Hopkin从赞比亚发回了Macha疟疾研究所工作的相关报道,该研究所是为推动本国的疟疾防治工作、并向其他国家推广经验而建立的一个优秀研究中心。在一篇评论文章中,流行病学家Mark Grabowsky强调要将新的经费用在正确的方向上,比如区域监测网络。
 
巨型恒星是怎样形成的
 
巨型恒星是罕见之物,因为恒星在其中形成的坍缩气体云往往会有效地冷却,使云内温度相当均匀。这种条件有利于碎裂过程形成质量跟太阳差不多或更小的恒星。偶尔,碎裂过程会突然停止,形成质量为太阳数百倍的恒星。一个未解之谜是,使碎裂过程停止的条件是什么?现在,Mark Krumholz和Christopher McKee发现,这是一个气体浓度有多大的问题。在高浓度区域,少量小恒星形成时所释放的能量会将剩余气体加热到不再继续分裂的程度。反之,它则会整块坍缩,形成较大的恒星。
 
东亚季风历史记录得到完善
 
来自中国的高分辨率洞穴碳酸盐记录为了解控制东亚季风强度的因素提供了线索,但关于季风历史的这一记录中所存在的空白限制了人们从中获得的信息。研究人员从华中地区的三宝洞中获得了一个氧同位素记录,该记录完善了中国关于过去两个冰期/间冰期季风历史的基于洞穴的记录。完善后的记录证实了这样的观点:热带/亚热带季风主要地直接地在轨道时间尺度上对北半球夏季日照的变化作出响应;并且表明,“中国间冰阶”(Chinese interstadials,千年尺度的强季风事件)的持续时间和间隔受冰层大小的影响。该记录年代记述非常清楚,所以它可成为今后关联和校正气候记录的一个基准。
 
蛇类的拟态现象
 
很多对捕食者来说可口的物种会逐渐进化成新的物种,它们的外观会与具有警告色的不可口的有毒物种相似。这种通过模仿危险物种来避免被捕食的现象称为“拟态现象”。理论预测,拟态不应出现在模仿对象不存在的地方,因为那里的捕食者将不会面临躲避危险物种或疑似危险物种的选择压力。然而,似乎与这一理论矛盾的是,很多拟态物种的地理分布远远超出了它们模仿对象的地理分布。无毒的猩红王蛇就是一个例子,它们有时会在其模仿对象、有毒的东方珊瑚蛇所在范围之外数百公里的地方被发现。George Harper和David Pfennig已经为这一明显矛盾的现象找到一个解释,而该解释又不会改变理论基础。最初,无毒的模仿者之所以出现在没有珊瑚蛇的地方,是由于雄性王蛇从两种蛇都存在的地方向外扩散造成的。遗传分析表明,一旦与珊瑚蛇分开,自然选择就会促使外观不太像其模仿对象的王蛇的演化。
 
植物的无性繁殖
 
某些植物物种通过一种被称为“无融合生殖”(植物的一种相当于在某些动物中所见的单性生殖)的无性生殖过程产生在遗传上完全相同的种子。无融合生殖中的第一步是“不完全减数分裂”,即形成在遗传上完全相同的雌性配子。现在,对有性生殖模型植物拟南芥所作的一项研究表明,单独一个基因的改变就能产生不完全减数分裂,与无融合生殖演化过程中的一个早期阶段相似。这一发现对于了解植物生殖的基本机制有重要意义,对于植物育种也有重要意义,因为能够进行无融合生殖的作物的培育对于生产高产杂交种子来说将是人们所高度期望的。
 
一种能够控制炎症反应的微RNA
 
微RNA被认为调控各种不同的发育过程,然而关于各种微RNA的特定功能仍然有很多东西需要了解。Johnnidisdis等人识别出一种微RNA,被称为miR-233,它控制粒细胞的产生,因而也控制炎症反应。MiR-233已知具有髓细胞特异性。本文的作者们让小鼠的等位基因丧失了功能,结果发现粒细胞腔因粒细胞前体数量的增加而扩大。这一变化导致小鼠产生肺炎。
 
(田天/编译,更多信息请访问www.naturechina.com/st)
 
(转自:科学网)

联系我们

  • 电话:

    86 10 6255 9588

  • 传真:

    86 10 6255 9588

  • 邮箱:

    office@cstam.org.cn

  • 邮编:

    100190

  • 地址:

    北京市北四环西路15号

相关链接

国际组织
部委
团体会员
深圳市海塞姆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计算空气动力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力学技术研究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先进材料与纳米科技学院浙江清华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湖南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克里门森互动(北京)顾问有限公司中南大学杭州朗杰测控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北京理工大学先进结构技术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天津大学力学系暨南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力学与土木工程系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工程力学系中山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应用力学与工程系国防科技大学空天科学学院应用力学系宁波大学力学与材料科学研究中心浙江理工大学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所长沙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兰州大学力学系甘肃省力学学会长江科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安徽省力学学会辽宁省力学学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和机械工程系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中南建筑设计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应用力学研究所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流体工程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湘潭大学低维材料及其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交通大学力学系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华中科技大学力学系西北工业大学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
地方学会链接

学会公众号

学会微博

力学科普

力学学报

力学学报英文版

力学进展

力学快报

力学与实践
Copyright © 2016 版权所有 中国力学学会 I 网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I  京ICP备05039218号-1, 审核日期:2005年7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