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我要入会 联系我们

科技信息

首页 > 科技信息 > 科技信息

3月26日《自然》杂志精选

发布日期:2009年04月07日

封面故事:来自小行星“2008 TC3”的陨石碎片

 

2008年10月6日,一个向地球方向飞来的名为“2008 TC3”的小行星被卡特里那巡天系统发现。在经过大约19小时、人们对其作了很多天文观测之后,它进入了地球大气层,并在37公里高度处解体。人们当时并未料到会有肉眼可见的较大碎片掉到地面,但沿着位于苏丹北部一个沙漠中的陨石触地轨迹所做的一项专门的搜索工作发现了47块陨石,它们是被命名为“Almahata Sitta”的一整块陨石裂成的碎片,总重量为3.95千克。该小行星及陨石的反射光谱表明,该陨石是来自一个F级小行星的表面物质,这类物质非常脆弱,以前没有出现在人们所收集的陨石中。收集到来自一个已知类别的小行星的陨石,是一个可与一次成功的飞船取样任务相媲美的成果,而且前者还不用发射火箭。本期封面所示为来自小行星“2008 TC3”的一个碎片,是被喀土穆大学的学生在其第三次搜索过程中于2008年3月1日发现时的现场情景。
 
硬骨鱼的早期历史
 
中国南方志留纪地层一个保存异常完好的化石的发现,为研究硬骨鱼演化历史上的一个早期阶段提供了线索,以前关于这个时期的记录几乎全部来自化石碎片。这一新发现的硬骨鱼形态距今超过4.18亿年,是已知最早的、保存完好的硬骨鱼,是肉鳍鱼这个分支中位于演化树根部的一个成员,这个分支今天还包括肺鱼、腔棘鱼和所有陆地脊椎动物。在该化石中,衍生特征与原始特征如人们所料混合在一起。这意味着,“条鳍”硬骨鱼和“肉鳍”硬骨鱼的分化一定发生在距今至少4.19亿年前,说明有颚类脊椎动物有一个久远的历史。
 
恒星型黑洞中相对论喷射流的形成机制
 
恒星型黑洞(或称微型类星体)中相对论喷射流和吸积盘之间的耦合从射电到X射线都受到了广泛研究,“GRS 1915+105”是其中研究最多的例子之一。然而,这些天体中触发和抑制喷射流形成的机制仍然是一个谜。Joseph Neilsen和Julia Lee分析了“GRS 1915+105”的高分辨率X射线光谱,并在暗淡的硬态中发现了一个宽的发射线、在明亮的软态中发现了窄的吸收线。他们认为,这条宽的发射线是当一个喷射流照射内部吸积盘时出现的。该喷射流在软态时不存在,说明黑洞周围的辐射场驱动热风离开吸积盘,这样可能会将足够的质量从吸积盘带走,从而使向喷射流内流动的物质流停止。
 
火山烟柱形状模型的修正
 
小普林尼将公元79年维苏威火山喷发所产生烟柱的形状比作意大利伞松的形状。两千年之后的今天,火山烟柱模型仍然将这种烟柱描述为下面一个“柱子”、上面顶着一把“雨伞”。现在,对最近火山喷发(包括1991年6月皮纳图博火山的喷发)的卫星影像所作的一项新的分析显示,这些模型缺少一个微妙但却关键的特征,即“火山的中气旋”,该气旋使得烟柱中的“柱”和“伞”都绕它们的垂直轴旋转。“火山的中气旋”为火山烟柱中一组各不相同的、人们很不了解的现象提供了一个统一的解释,其中包括龙卷风(水龙卷和尘旋风)、伞形结构的形成以及在2008年5月智利柴滕火山喷发期间所观测到的那种壮观的闪电鞘的形成等。
 
骨再吸收的控制
 
骨头是一种动态组织,不断生长、重塑和退化。在这些过程中起中心作用的是破骨细胞,即能够再吸收骨的多核巨型细胞,它们是从单核巨噬细胞/单核细胞系造血细胞前体分化出来的。正常情况下,骨再吸收会被形成骨头的成骨细胞的活性所平衡,但在骨质疏松症等骨头被破坏的疾病中,破骨细胞活性超过成骨细胞活性。现在,研究人员利用一种荷尔蒙匮乏型骨质疏松症小鼠模型,发现血液中的脂质介质“鞘氨醇—1—磷酸盐”是骨头去矿质作用的一个关键调控因子。它控制破骨细胞前体的迁移行为,从而调控骨头的体内平衡。作为破骨细胞生成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控制点,“鞘氨醇—1—磷酸盐”有可能成为骨再吸收疾病的一个潜在治疗目标。
 
脑中某些区域生成新神经细胞的机制
 
现在,人们已经接受了成年脑有生长新细胞的弹性这样一个观点,但在脑中某些区域,一生中维持神经生成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影响基因表达的一大因素是染色质(核苷酸与构成染色体的蛋白组成的复合物)的结构。现在,Lim等人发现,在出生后小鼠的脑中,染色质重塑因子基因“Mll1”促使神经干细胞形成神经元,而在没有Mll1的情况下,同样的干细胞则会产生神经胶质细胞,它们是在神经系统中主要起辅助作用的非神经元细胞。Mll1部分是通过激发下游基因Dlx2起作用的,后者是脑室下区中神经生成的一个关键调控因子。(来源:科学时报)
 
(转自:科学网)
 

联系我们

  • 电话:

    86 10 6255 9588

  • 传真:

    86 10 6255 9588

  • 邮箱:

    office@cstam.org.cn

  • 邮编:

    100190

  • 地址:

    北京市北四环西路15号

相关链接

国际组织
部委
团体会员
深圳市海塞姆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计算空气动力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力学技术研究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先进材料与纳米科技学院浙江清华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湖南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克里门森互动(北京)顾问有限公司中南大学杭州朗杰测控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北京理工大学先进结构技术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天津大学力学系暨南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力学与土木工程系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工程力学系中山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应用力学与工程系国防科技大学空天科学学院应用力学系宁波大学力学与材料科学研究中心浙江理工大学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所长沙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兰州大学力学系甘肃省力学学会长江科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安徽省力学学会辽宁省力学学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和机械工程系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中南建筑设计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应用力学研究所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流体工程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湘潭大学低维材料及其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交通大学力学系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华中科技大学力学系西北工业大学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
地方学会链接

学会公众号

学会微博

力学科普

力学学报

力学学报英文版

力学进展

力学快报

力学与实践
Copyright © 2016 版权所有 中国力学学会 I 网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I  京ICP备05039218号-1, 审核日期:2005年7月7日